信息公开制度

索引号: GSDA0101C03-2014004 发布机构: 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 2014-12-01 09:45:29
文 号: 主 题 词: 信息公开制度 阅读: 524

陇南市政府信息公开统计制度

来源:陇南市政府网站 | 作者:市政府办信息科 | 日期:2014-12-01 09:45:29

陇南市政府信息公开统计制度(2014年11月修订)


 

    为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统计工作,及时了解掌握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展情况,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有效落实,特制定本制度。

    一、统计范围

    具有法定行政职能、依《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承担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市、县区、乡镇政府及县级以上政府部门(省驻陇南有关单位),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二、上报单位

    各县区政府,市政府工作部门、直属事业单位,市直有关部门、省驻陇南有关单位(以下统称“市政府各部门”)。(见附件1)

    三、组织实施

    (一)市政府信息公开主管机构负责本统计制度的组织实施,包括组织、指导和协调统计工作,解释统计指标(见附件4),组织开展相关培训。

    (二)各县区和乡镇政府办公室负责组织推动、实施本行政区域的政府信息公开情况统计工作,确定统计范围内的单位名单,布置统计工作任务,汇总统计数据,逐级向上一级政府信息公开主管部门报送汇总统计情况。

    各县区政府办公室负责收集汇总、填写上报《政府信息公开情况统计表》(附表2)和《政府信息公开情况分析说明》(附表3),向市级主管机构分别报送本级政府信息公开统计情况(即不包括乡镇政府公开情况)和本行政区域政府信息公开汇总统计情况(包括乡镇政府公开情况)。

    (三)市政府各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部门政府信息公开统计工作,分解落实统计工作任务,汇总本部门、本系统统计数据,填写《政府信息公开情况统计表》,向市政府办公室报送统计情况。

    四、上报要求

    (一)各县区政府、市直有关部门要于每年3月1日前,将上一年度统计数据报送市政府办公室(信息科),并对有关情况进行分析说明。《政府信息公开情况统计表》和《政府信息公开情况分析说明》要采用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两种形式报送,电子文件采用Excel格式(陇南公众信息网政府信息公开平台下载),发至市政府办信息科邮箱(lnzfxxk@163.com)。

    (二)垂直管理部门的政府信息公开统计数据由所在地政府汇总上报。

    (三)除有特别指明,报表中所有数据均按“四舍五入”原则保留两位小数。如果没有数据,则为空,不需要填写。

    (四)各上报单位要及时制定确保统计报送工作落实的机制和办法,建立逐级签字报送责任机制,加强统计数据审核工作,确保填报的数据真实、准确、完整。

    五、其他说明

    (一)政府信息是指政府机关掌握的与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关的,以纸质、胶卷、磁带以及其他电子存储介质等载体反映的内容。

    (二)用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的政府信息按条计算。如信息为文件形式,1份文件记为1条信息。部分内容公开的文件也记为1条信息。如信息为报告的形式,1份报告记为1条信息,例如政府工作报告、年度公报、年鉴和其他专题分析报告等,均记为1条信息。

    (三)1条信息以多种形式公开的,可按公开形式不同分别进行统计。

    (四)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以信息发布机构为统计主体,联合发布的信息以主要承办机构为统计主体。非统计主体发布的信息不记入该机构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但可记入服务类信息。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2011年发布的《陇南市政府信息公开统计制度》同时废止。

    联系电话:8215583(传真) 

 

    附件:1.市级政府信息公开统计上报单位名单

 

市级政府信息公开统计上报单位名单

    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府研究室、市外事侨务办、市政务服务中心)、市督考局、市编办、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委、市民族宗教委、市公安局、市监察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国资委)、市人社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农牧局、市林业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新局、市卫生计生委、市审计局、市统计局、市粮食局、市体育局、市安监局、市法制办、市扶贫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旅游局、市金融办、市招商局、市资源交易中心、市地震局、市供销社、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国家统计局陇南调查队、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质监局、市工商局、市气象局、陇南供电公司、市公路总段、人行陇南中心支行、市银监分局、市邮政管理局、市烟草专卖局。

 

武都区人民政府、文县人民政府、宕昌县人民政府、西和县人民政府、礼县人民政府、康县人民政府、徽县人民政府、成县人民政府、两当县人民政府

 

 

    2.政府信息公开情况统计表(样表)

    3.政府信息公开情况分析说明(样表)

    4.政府信息公开情况统计指标填报说明

 

政府信息公开情况统计指标填报说明

 

    一、主动公开情况

    1.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数:指按照《条例》规定,统计年度内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总条数。

    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数按条计算。凡公文类政府信息,1件公文计为1条,部分内容公开的公文也计为1条。其他政府信息,1份完整的信息(或其中部分公开的信息)计为1条。

    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数不重复计算。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公开的同一条政府信息计为1条信息;部门联合发布的信息以牵头制作该信息的部门为填报单位;各单位转载、转发的信息不计入本单位统计数量。

    2.主动公开规范性文件数:指主动公开的规范性文件总条数。

    3.制发规范性文件总数:指制发规范性文件总件数,应为主动公开数和未主动公开数的合计数。

    4.政府公报公开政府信息数:指通过政府公报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总条数。

    5.政府网站公开政府信息数:指通过各级政府网站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总条数。

    6.政务微博公开政府信息数:指通过官方政务微博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总条数。

    7.政务微信公开政府信息数:指通过官方政务微信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总条数。

    8.其他方式公开政府信息数:指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其他方式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总条数。

    二、回应解读情况

    9.回应公众关注热点或重大舆情数:指回应涉及本单位职责的公众关注热点或重大舆情的次数。

    回应公众关注热点或重大舆情数不重复计算。以多种形式回应同一热点或舆情的计为1次回应;联合发布的回应情况以回应该热点或舆情的牵头负责单位为填报单位;各单位转载、转发的回应情况不计入本单位统计数量。

    10.参加或举办新闻发布会总次数:指为解读政策、回应社会关切、引导舆论而参加或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媒体通气会等的总次数。

    11.主要负责同志参加新闻发布会次数:指本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解读政策、回应社会关切、引导舆论而参加各类新闻发布会、媒体通气会等的总次数。

    12.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次数:指本单位有关负责同志或新闻发言人为解读政策、回应社会关切、引导舆论在政府网站接受在线访谈的总次数。

    13.主要负责同志参加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次数:指本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解读政策、回应社会关切、引导舆论在政府网站接受在线访谈的总次数。

    14.政策解读稿件发布数:指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媒体通气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方式发布政策解读稿件的总篇数。

    15.微博微信回应事件数:指通过官方政务微博、微信回应的热点事件总次数(同一事件多次回应计为1次)。

    16.其他方式回应事件数:指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其他方式回应的热点事件总次数(同一事件多次回应计为1次)。

    三、依申请公开情况

    17.收到申请数:指收到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总件数,申请应为书面形式或数据电文形式(应等于当面申请数、传真申请数、网络申请数、信函申请数4项之和)。

    18.当面申请数: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到承担政府信息公开事务的受理点提出申请的件数。

    19.传真申请数: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通过传真方式提出申请的件数。

    20.网络申请数: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通过网上提交申请方式提出申请的件数。

    21.信函申请数: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通过信函邮寄方式提出申请的件数。

    22.申请办结数:指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所提申请办结的总件数(应等于按时办结数和延期办结数2项之和)。

    23.按时办结数:指根据《条例》规定,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的件数。

    24.延期办结数:指根据《条例》规定,在延长的1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的件数。

    25.申请答复数:指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所提申请的答复的总件数(应等于属于已主动公开范围数、同意公开答复数、同意部分公开答复数、不同意公开答复数、不属于本行政机关公开数、申请信息不存在数、告知作出更改补充数、告知通过其他途径办理数8项之和)。

    26.属于已主动公开范围数:指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属于已主动公开范围的,告知其获取该政府信息方式和途径的答复件数。

    27.同意公开答复数:指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作出同意公开的答复件数。

    28.同意部分公开答复数:指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作出同意部分公开的答复件数。

    29.不同意公开答复数:指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作出不同意公开的答复件数。

    30.涉及国家秘密:指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因涉及国家秘密而不同意公开的答复件数。

    31.涉及商业秘密:指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因涉及商业秘密而不同意公开的答复件数。

    32.涉及个人隐私:指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因涉及个人隐私而不同意公开的答复件数。

    33.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指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因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而不同意公开的答复件数。

    34.不是《条例》所指政府信息:指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告知其不是《条例》所指政府信息的答复件数。

    3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指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因属于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而不同意公开的答复件数。

    36.不属于本行政机关公开数:指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告知其不属于本行政机关公开的答复件数。

    37.申请信息不存在数:指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告知其该政府信息不存在的答复件数。

    38.告知作出更改补充数:指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因申请内容不明确,告知其作出更改、补充的答复件数。

    39.告知通过其他途径办理数:指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告知其应通过咨询、信访、举报等其他途径办理的答复件数。

    四、行政复议情况

    40.行政复议数量: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本单位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且被复议机关受理的件数(应为维持具体行政行为数、被依法纠错数、其他情形数3项之和)。

    41.维持具体行政行为数:指已办结的行政复议申请中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件数。

    42.被依法纠错数:指已办结的行政复议申请中撤销、变更具体行政行为或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责令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件数。

    43.其他情形数:指行政复议申请中除已办结的维持具体行政行为数和被依法纠错数以外情形的件数。

    五、行政诉讼情况

    44.行政诉讼数量: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本单位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提起行政诉讼且被法院受理的件数(应为维持具体行政行为或者驳回原告诉讼请求数、被依法纠错数、其他情形数3项之和)。

    45.维持具体行政行为或者驳回原告诉讼请求数:指法院判决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或者驳回原告诉讼请求的件数。

    46.被依法纠错数:指法院判决或裁定撤销、变更具体行政行为或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责令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件数。

    47.其他情形数:指除维持具体行政行为或者驳回原告诉讼请求数和被依法纠错数以外情形的件数。

    六、举报投诉情况

    48.举报投诉数量:指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收到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相关举报或投诉,且予以受理的件数。

    七、依申请公开信息收取的费用

    49.依申请公开信息收取的费用:指依申请提供政府信息,收取的检索、复制、邮寄等费用总金额。

    八、机构建设和保障经费情况

    50.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专门机构数:指按照《条例》规定确定承担政府信息公开日常工作的专门机构个数。

    51.设置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点数:指按照《条例》要求设置的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供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的场所总个数。

    52.从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人员数:指具体承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人员人数(应为专职人员数和兼职人员数2项之和)。

    53.专职人员数:指专门承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工作人员人数(不包括政府公报及政府网站工作人员数)。

    54.兼职人员数:指在承担其他工作的同时承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工作人员人数。

    55.政府信息公开专项经费:指行政机关为处理政府信息公开事务而纳入财政预算的专项经费(不包括用于政府公报编辑管理及政府网站建设维护等方面的经费)。

    九、政府信息公开会议和培训情况

    56.召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会议或专题会议数:指召开涉及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工作会议或专题会议的次数。

    57.举办各类培训班数:指围绕政府信息公开业务举办的各类短期、中期、长期培训班次数。

    58.接受培训人员数:指到政府信息公开业务培训班接受培训的工作人员人次数。

    除特别说明外,报表中如没有需填报的数据,则填“0”;涉及费用或经费的数据按“四舍五入”原则保留两位小数。